南陽人習慣把辣椒叫“秦椒”,這稱呼還真的有點來頭!
辣椒,南陽當地人叫“秦椒”。這種叫法源于何時?我和老魏都沒有發現相關的學者考證,只知道是老輩人代代傳下來的。盡管老南陽人憑借的只是小時候記憶的碎片,但我們相信,方言的傳承能映射地方文化的基因和血脈。

秦椒
辣椒,南陽當地人叫“秦椒”。這種叫法源于何時?我和老魏都沒有發現相關的學者考證,只知道是老輩人代代傳下來的。盡管老南陽人憑借的只是小時候記憶的碎片,但我們相信,方言的傳承能映射地方文化的基因和血脈。因為歷史深處,傳承下來的東西,自有它深厚的文化根源,而不管人們關注與否。

秦椒研磨
南陽方言中對食物和食材的稱謂,往往帶有味道的溫度。童年的味道何以能伴隨一生、格外誘人,我想還是源于一方山水一方人的初心。小時候常聽到爺字輩們稱餃子為“扁食”,米飯為“干飯”,燒餅為“火燒”,即便現在遇見推車賣烤紅薯的,一句“炕焦熱紅薯”,聽著雖沒有烤紅薯洋氣,但指定可以斷言,賣紅薯的老倌是南陽土著。

烤紅薯
秦椒,南陽人的吃法多種多樣,做調料、做醬也是很早就有的事。干秦椒調料,南陽牛肉湯老店還能見到。干鍋熱炒,焙出焦香味,放石臼上舂搗松碎,再淋上燒得滾燙的牛油,逼出的香辣味尤其濃烈。鮮秦椒做醬,更是一絕,爆炒醬火候把控尤其講究,辣味地道又不失鮮香;剁椒醬關鍵是鮮味鎖定、阻斷空氣不沾生水,現在殺菌真空技術下,保鮮已不是什么難題。

牛肉湯
再說“秦椒”一詞的來歷。百度一下, 《山海經》載:“北望少澤。其上多草、藷藇,其草多秦椒。”《齊民要術》載:“蜀椒出武都,秦椒出天水。”可見1500年前,甘肅天水一帶的“秦椒”就已經盛名天下了。而網上更普遍的說法是,秦椒是八百里秦川的特產,分為青、干兩種,有“辣椒之王”美譽。

秦椒
盡管證據鏈不足,更談不上考證,但至少說明,1500年前就有“秦椒”這一稱謂了。而秦椒的“秦”,到底是秦國的“秦”、還是秦川的“秦”還語焉不詳,但與兩者似乎都有關聯。南陽古時據于楚地北端,與秦地接壤,所謂“朝秦暮楚”,這里的飲食習俗,自然與山陜比較接近,一代代傳下來,種秦椒、吃秦椒似乎順理成章。

秦椒醬
當然,南陽作為南北氣候和飲食文化過渡帶,隨著城市的發展繁榮,自然兼收并蓄,慢慢“秦椒”土語淡出、逐漸以官話“辣椒”為主流稱謂。但街頭巷尾、市井深處,偶爾聽到“秦椒”一詞,自不必大驚小怪。而老魏千方百計尋找的淅川辣椒,終歸是正宗的“秦椒”嫡傳,厚重的地理標志,使老魏易佰福辣椒醬獨特的“中原口感”得以成全。

晾曬過程

好醬源自易佰福
下一篇:舌尖上的香菇記憶
上一篇:新年味、新體驗、新祝福!易佰福春節禮品盒全面上市!